close

索達吉堪布:《心經講記》(30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《心經》要義之辨析佛陀二轉法輪所宣講之般若,大略言之有廣般若、中般若、略般若之分。廣狹般若之意義,在《心經》裡已涵攝無餘。而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”(這幾句話藏漢文譯本的順序略有不同,此處只就藏文譯本作一辨析)這四句,又是整個《心經》精華之要義,若能明了這四句經文的意義,也就抓住了般若空性的本質意義。

 

 

 

下面就對這四句話作一扼要分析:首先來看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:凡夫根識前所見的色法,聖者見為空性,故名“色即是空”;而聖者所見的空性,凡夫又見為色法,這就成了“空即是色”。這兩句是觀待凡夫與聖者不同的所見分開了二諦,字句意義不是很複雜,比較容易理解。這一觀點為前譯派諸論師共同承認。

 

 

 

再看“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”:與前兩句不同的是,這兩句經文是從破除分開二諦的執著角度而言的。依照藏文的字面含義,它的直接意義就是——色以外沒有空,空以外亦沒有色。一般而言,若按字面意義直接理解,往往會錯解原文含義,以致產生疑義。這裡有可能產生的疑難是:若色以外沒有空性,那就說明色和空性是一體性的關係。如果二者關係為一體,那又會產生新的問題——色屬有為法的範疇,難道空也因此成為了有為法嗎?色乃世俗諦,空性不也成了世俗諦嗎?而且色為凡夫根識所見,空性亦應為凡夫根識現量親見等等。

 

 

 

再者,若空性以外無有色法的話,如果按照上述的理解思路繼續錯解下去,就會跟著發難:這樣的話,空性與色法也應成為一體關係,那麼請問:聖者見空性時是否也就意味著見到了色法?空性是無為法,與之相應,色法便也成為了無為法;還有,空性屬勝義諦,色法不也同樣歸屬於勝義諦了?

 

 

 

由此可知,如果想了解這兩句經文的真實意義,那就必須遣除這些疑難。通過分析這些所謂的疑難點,不難發現對方的誤解:對“色以外沒有空性”,他以為如果色以外無有空性的話,那空性就變成了色法,因而產生了空性乃有為法,並成為凡夫根識所見等問難。而對於“空以外無色”,他又理解成空性以外色法雖不存在,但色還是以與空性一體的方式而有,所以又產生了聖者見空性時還見到色法等疑難。

 

 

 

不過,如果根據第八世噶-瑪-巴的《現證講義》和布頓大師的弟子仁欽華等論師的觀點再做分析的話,這兩句話的意義則可按如下方式進行理解— — 妄心造作而成的色法,本來就不存在,當體即是聖者所見的空性,故云“色以外沒有空”。這句話的所破是對二諦的分開執著。執著者又是怎樣分開執著二諦的呢?——色法在勝義中不存在,世俗中有;或者色法在聖者智慧前不存在,而在凡夫心識前有(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)。

 

 

 

正因為有如此的執著,所以以上所述“色以外沒有空”的真實說法,方才能破除有些人對色與空分開執著的垢病。比如對一個想尋找白色海螺的膽病患者,我們可以直接告訴他:除了你眼前的“黃海螺”以外再沒有另外的白色海螺。如果他一直以為眼前有黃海螺的話,那他又怎麼能聽懂這句話的意思呢?如果他了知了“黃海螺”根本就不存在,只是由於自己的膽病才造成這種錯覺,那他就會直接拿起眼前的“黃海螺”,並指認道:這就是白海螺!

 

 

 

以此比喻可以說明,產生疑難的原因在於:問難者沒能理解“色”在名言中也不存在,也就是說色法在二諦中均不存在。我們應該將上例的比喻表達方式與“色以外無空”的內涵對應起來理解。除了 聖者所見的空性之外,名言中亦無色法,所以“空性以外沒有色法”,此即是“空不異色”。這也同樣能破除對二諦分開各自的執著,就像白色海螺之外無有黃色海螺一樣。

 

 

 

除了對色法可以上述理論破析外,受、想、行、識等基法以及信心、慈心等道法,還有如所有智、盡所有智等果法,都可以同樣理解。比如內觀心識以抉擇心識的空性本質時,我們可用“心即是空,空即是心,心不異空,空不異心”的方式,推導出心識的空性。其餘諸法皆可以此類推。我個人以為以上所述之解釋四句的方式與意義(即分開二諦解釋前兩句,以及以破分開二諦之執著的方式解釋後兩句),是對這四句話字面意義最直接的表述。

 

 

 

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其他論師對這四句話,從不同層面所做的不同解釋,首先論述沃巴活佛的兩個講法。沃巴活佛在《見派分別論》中這樣論述道:“色即是空”可破除有邊,因若以勝義理論進行抉擇,色法根本就不存在,故可謂破除了有邊;而“空即是色”又能破無邊——雖說色法本質上並不存在,但因緣假和時又會在凡夫的分別心面前無欺顯現,並非如龜毛兔角般何時何地都不顯現,因此可謂破除了無邊。

 

 

 

那麼,“色不異空”破的又是哪一邊呢?——破二俱邊!為什麼說破的是二俱邊呢?沃巴活佛並沒有詳加說明,但我個人認為,這句話的字面意思,正如噶-瑪-巴等論師所說的那樣,以色在世俗中也沒有的方式,能破對二諦分開的執著,但這並不是直接的破二俱;不過我們可以此類推,既然連色都沒有,那當然也就沒有與色相觀待的空了,如此就能破掉二俱邊。同理,“空不異色”能破非二俱邊

 

 

 

“空以外無色”的字句意思,上文已講明,這里活佛為什麼又要把“空性之外沒有色法”與破非二俱邊對應起來呢?我個人的看法是,雖說空性遠離四邊,但若將四邊與四句對應宣說的話,破非二俱邊恰好可與“空不異色”相對應。除此以外,沃巴活佛還有一種說法,完全可與中觀四步對應起來:顯現是空性(色即是空);空性即緣起(空即是色);色不異空,從字面上理解即為色以外沒有空性,而若與中觀四步對應時,它的所指就成為——緣起即雙運,雙運指無有單獨的色法,也沒有別別的空性,現空皆融入一味法界;空不異色——雙運即離戲,字面含義是說空性之外無色法,對應而言,則指空性遠離一切戲論。

 

 

 

這樣的解釋,是為了照顧與四步的對應,故非文字的直接意思,而屬間接含義。再來看看大圓滿殊勝祖師布瑪莫扎尊者的化身——堪布阿瓊,在《前行引導文筆記》中對這四句經文的另一種理解:“色即是空”是指以空破除有邊;“空即是色”則以顯現破除無邊;“色不異空”以顯現來破有邊;“空不異色”又用空性破除無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索達吉堪布:《心經講記》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老師作文 的頭像
    林老師作文

    李歐的天馬行空

    林老師作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