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達吉堪布:《心經講記》(22)
戊三、(了知果般若):
無智亦無得。
智慧可分為法身智慧、報身智慧、化身智慧;或者法界性智、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;或者盡所有智、如所有智;或者是佛陀的智慧、菩薩的智慧、阿羅漢的智慧,甚至還有凡夫的各種智慧;或者還有六度的智慧,如布施度的智慧、持戒度的智慧等等。
在名言中,所有的智慧和得法都存在,但從最究竟的般若空性角度分析時,這些智慧也只不過是如幻如夢的一種顯現而已,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存在。此處的“得”,指獲得的功德或菩提,名言中可以說獲得聲聞、緣覺、菩薩的果位,或者說獲得佛陀的果位,這些得法都是有的,所得的法存在,能得的補特伽羅也是存在的,果位的功德也全部俱足。
但這些由修行所得到的成就,也只是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成立的,真正以般若空性不可言說的境界,或一切萬法的實相來衡量時,所得的一切果位都是沒有的。在這種境界前,我們可以這樣說:所謂的佛果沒有,佛的智慧也沒有。如《大般若經》所云:“佛言:如是般若波羅密多,以虛空為相,以無著為相,以無相為相。何以故?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相中,諸法諸相皆不可得,無所有故。”
在《七寶藏論》中,無垢光尊者也引用了相當多的密宗續部方面的教證,來證明誓言、佛果、智慧等等都不存在的道理。在貝若扎那尊者的《心經》註釋中也有這種解釋:因為自己的本體本來就是佛,所以眾生重新獲得的智慧是沒有的,也即:因為自己本體就是佛,本來就已經具足智慧,所以不需要重新獲得現在不具足的智慧,所以沒有重新獲得的佛果。因為《心經》是按照佛陀第二轉法輪的教義來解釋的,因此,從表面看來,好像整個《心經》都是以抉擇空性為主。
按照覺囊派他空的觀點來解釋時,雖然表面上他們將《心經》經義都解釋為空,但實際上他們也一直在解釋如來藏的本體光明不空的道理;而按照密宗的解釋,應該是自空和他空不分,這兩種觀點是圓融一味的,以密宗的這種方式來解釋,就比較容易理解。
以上所剖析的,是所獲得的智慧和佛果,也即果般若。在空性中,所謂的智慧和果位都是沒有的。在有些藏文《心經》“無智亦無得”的後面,加上了“亦無不得”,即“得”和“不得”這兩者都沒有的內容。很多註釋中對“亦無不得”的解釋是:因為沒有得,所以與得相觀待的“不得”也不可能存在;還有一種解釋是,並不是沒有所得,還是有得法的,但這是指名言中的得法。
這句話說明,不僅在名言中有所獲得的功德,包括前文道般若中所講的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十二緣起、四諦等所有的法都存在。這是從“亦無不得”中引申出來的含義。但只是在有些藏文中有這句話及其註釋,在漢文版的般若《心經》中,除了法成譯師所譯的《心經》版本以外,其他的漢文版中都沒有這句話和註釋。這可能是因為印度梵文的原版藍本不同,也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,具體為什麼就不得而知了。至此,“廣說般若之本體”科判中的抉擇基、道、果般若的內容就全部圓滿了。